找到相关内容222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从“相”到“象”

    ,始能成为物之本质,人始能将之奉为模仿、追求之目标。佛学之“相”与柏拉图之“相”的深层辨析留待他文,此处不赘。   二、象、现象、现象真实   “相”既为空架子,所现的既为“相”,世界、人自然都...

    贡华南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231886377.html
  • 略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

    下来?这些问题给无我而轮回的理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作为佛弟子们便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   部派佛教的学者主要通过探索有情的深层意识结构找出了一个生命轮回的识体,力图解决以上问题,使人信受这种生死相续...

    上恒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7153787347.html
  • 佛门演绎的故事——韩愈、欧阳修与佛教

    “《别传》之言,予意退之复生不能自解免”也。想见其传言之深重,已到有口难辩的程度。后世之论,不过此传言之延续罢了。   韩愈与僧徒之交往,从其诗文中看不出佛理等较深层次的沟通,所谓“与之语,虽不尽解...

    戴长江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7311087936.html
  • 论唐代的佛教管理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

    基础和深厚的社会基础,蔑视佛教在思想方面的教化功能,采取简单的一刀切政策,以裁灭佛教作为转移社会问题的手段,必然会适得其反,给社会带来新的压力,造成新的社会问题,加剧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尊重佛教发展的...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7311187941.html
  • 〈四教颂〉试解

      〈四教颂〉试解   〈四教颂〉意,重点不在教言,意在四教观行以及断惑证位分齐。它配合六即佛。(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当分修何种观行,断何种惑,证何种位次。四教都有其名目,但是四教的断惑与证位,四教各有齐分处。亦有不知名位次者,如最基层的藏教极果,约是别教二住至七住,又当于圆教二信至七信位次。别圆再深层次的观行断微细无明惑位次,已非藏教人所知。因为藏教极果已...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11343589825.html
  • 人间佛教,薪火相传

    责任。   印顺导师的思想,以及他治学的方法论,一以贯之,都来自“缘起”的正观。由于深层的缘起正观,使得他肯定佛陀教法的本质──“缘起”,以及衔接“缘起”与“性空”的中观深义。由此出发,出入古今中外...

    昭慧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11350189873.html
  • 佛教的神通

    上与严格定义的神通有极大的差异,大多只是一种灵通感应或深层意识的作用。   综合前述所说的超能力现象,我们可以发现这几个共通点:   这些能力都是突然之间获得,不知从何而来,然后突然间消失。  ...

    洪启嵩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11350689884.html
  • 互动中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与儒道经典进行交替讲解,以解释佛经中的疑难。这便是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理解和解释佛教的基本方法。   随着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佛教逐渐从表面层次的对儒家纲常名教的妥协调和发展为深层次的对儒家思维...

    成建华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20291529.html
  • 晚明天主教与佛教的冲突及影响

    因此,只有将佛教丑化,扫除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人们才会抛弃它,转而接受另一外来宗教——天主教。利玛窦就曾流露出这种要佛教“让位给一种新兴的启明”[19]的倾向。   此外,天主教排佛还有一更深层的...

    马晓英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21091549.html
  • 神会与妙悟

    解读方法,而这种解读往往有一套解读的技术,这就是善于通过音节声律来会其精神力气,由表层的形式之美进入到深层的精神实质。东晋王嘉在《拾遗记》中将反复吟咏比作为“舌耕”,苏东坡说:“三分诗七分读”,也都是...

    袁济喜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21991571.html